发布时间:2022-08-02 13:19:36
警惕运动导致的猝死
近年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生活中体力劳动逐渐较少,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心血管疾病患病率逐渐上升,大多数与运动不足密切相关,公众对运动促进健康的作用越来越重视。
与此同时,在运动中出现的大量运动事故,如美国短跑运动员格丽菲斯·乔伊纳、喀麦隆足球运动员维维安·福、美国女排队员海曼、伦敦奥运会“蛙王”奥恩、有“小姚明”之称的辽宁男篮队员张佳迪……在他们运动生涯的黄金时期,生命却戛然而止,其严重后果引发社会广泛的关注。
1、运动性猝死的定义仍存争议
MaronBJ. 将其定义为运动中或运动后即刻出现症状,小时内发生的非创伤性死亡。Goldstain及ChrisCM.认为运动性猝死是在运动过程中或运动停止1小时内发病并导致的死亡。而唐培则认为运动中或运动后即刻发生的意外死亡称作即刻死亡,症状发作后24小时内发生的意性保健品德国小钢炮外死亡才叫运动性猝死。因此医学界将运动性猝死定义为在运动过程中或运动后24小时内发生的非创伤性意外死亡。
2、运动性猝死的病因
运动性猝死病因如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肥厚型心肌病、冠状动脉先天异常、脑血管意外、心肌炎、瓣膜性心脏病、心脏离子通道病以及主动脉破裂等。部分青少年剧烈运动后发生猝死者可能是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速引起的。
3、运动性猝死的分类
1.心源性运动猝死
心源性猝死主要是由于心血管性疾病所致,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肌炎、肥厚性心肌病、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马方综合征等。
2.脑源性运动猝死
脑源性猝死主要是脑血管畸形、脑动脉硬化及高血压等导致的蛛网膜下隙出血和脑出血引起的猝死,较少的还可见到脑栓塞、脑血栓引起的猝死。
4、运动性猝死的机制
一、剧烈运动时,机体处于应激状态,耗氧量增加,心脏作功增加,在运动过程中出现高渗性脱水,血液处于高粘稠状态,容易出现冠脉痉挛及痉挛解除后再灌注损伤并因此导致冠脉内皮损伤及区域性缺血,诱发血小板聚集,德国小钢炮说明书形成血栓,从而导致心肌缺氧、缺血,能量供应不足出现代谢障碍。
二、与屏气有关的Valsalva 效应使胸腔负压降低,明显妨碍左室充盈,使心搏出量显著降低,也会加重心肌缺血。
三、剧烈运动可使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收缩压升高,从而易造成原有动脉硬化、脑血管瘤或血管畸形破裂出血而死亡。
5、运动性猝死的特点
运动猝死的案例中男性高于女性;心理应激的影响较大;我国运动猝死年龄的峰值在 20岁左右,比国外猝死的高危年龄 40-50 岁要低很多;气候因素,冬天发生猝死增多;调查发现运动性猝死多发生在上午9:00—10:00,清晨后2—3小时德国小钢炮。
6、运动性猝死的预防
运动猝死死者中多数都有心脏疾病,而这些人却往往不知道自己心脏有病,因为这些人在普通体检中不一定发现有问题。因此喜欢运动且有条件的人最好进行心肺功能的全面检查。要合理掌握运动强度。
从健身角度而言,运动量不宜过大,一般推荐中低强度运动。低强度运动的脉搏为每分钟100次以内,中等强度为130-150次,高强度则为150次以上。
老年人运动时,每分钟的心跳次数应该控制在(170-年龄)左右。在运动中出现身体不适,如心慌、胸闷、头晕、出冷汗、四肢乏力等症状时,应及时进行调整。减少运动强度,缩短运动时间,必要时终止运动,观察身体反应,必要时到医院进行检查。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不吸烟、不酗酒、不熬夜,患感冒、腹泻等疾病时要及时进行治疗、休息,痊愈后再进行适度运动。
7、运动性猝死的急救
遇到运动意外的患者,要立即让其平卧、头歪向一侧。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正确按压心脏(双手按压胸骨中下部,每分钟100次以上,每次按压幅度为4-5厘米)。配合人工呼吸,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次数的比例约为30:2。进行心肺复苏的同时拨打1德国小钢炮一瓶10片多少钱20急救电话。
林明宽,男性三亚市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长期从事心血管内科心电生理介入。曾在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进修一年。目前担任心血管病学进展杂志、广东医学杂志、实用心电学杂志、重庆医学杂志、中国医药导报、中国全科医学杂志的审稿专家。担任海南省绿色电生理常委,海南省心血管委员会委员,海南省心律失常委员会委员。
参考文献
[1] 陈楚杰,潘华山,汶希等,大学生运动性猝死防控机制探讨,中国健康教育杂志,2016,32(8):765-767
[2] 夏娇阳,张晓明,大学生运动性猝死的安全预警机制及风险评估,教育教学论坛杂志,2018,49:88-89
[3] 钱钰,殷维瑶,李华等,过度疲劳状态下运动性猝死模型大鼠甲状腺及心脏功能变化,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2016,20(49) :7356-7363